建党百年|遵义会议精神
发布日期:2021-04-13 浏览次数:
精神内涵
坚定信念、实事求是、独立自主、敢闯新路、民主团结。
精神介绍
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
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
遵义会议精神:烛照征程 永放光芒
遵义会议精神:历史转折 历久弥新
1935年1月15日至17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,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经验教训。
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,并委托张闻天起草《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“围剿”的总结的决议》。
诗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
在长征途中,伍修权、郭化若、林伯渠等一批红军将帅,面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败为胜、转危为安的喜人局面,挥毫泼墨,临阵赋诗,歌颂遵义会议精神,展现了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和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。
伍修权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,李德作风粗暴,动辄训人,伍修权的翻译工作实属不易。遵义会议撤销了博古、李德的军事指挥权,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。为此,伍修权在会议期间特作《七律·历史转折》一诗,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:
郭化若历任第二纵队参谋长、纵队队长、红四军参谋处任处长、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等职,一直在毛泽东、朱德身边工作,后被被王明“左”倾冒险主义排挤,解除了职务,开除了党籍。红军中他咬牙跛行8000里,于1935年1月到达遵义,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,感慨万端,提笔写下《七绝·遵义会后》一诗:
欧阳文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宣传员,一团宣传队队长,二团俱乐部主任,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、团总支书记、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。遵义会后,红军把敌军远远抛在后面,在战斗胜利的行军间隙,欧阳文在小小的笔记本上兴奋地挥笔写道:
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林伯渠随军开始长征。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。林伯渠回顾一年来的长征征程,充分认识到了遵义会议的极端重要性,认为只要坚持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,就能踏上“无歧”的坦荡阳关,就会“迈步前进”,绘出中国革命的“绝妙”诗篇: